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指为保证城市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的物质设施建设的总称,包括能源系统、水利资源及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 邮电通讯系统、环境绿化系统、防灾和战备系统等六大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服务的公共性和为生产服务与为生活服务的两重性、效益的间接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性、建设的超前性和与直接生产设施形成能力的同步性等五个特性。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近两年来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相关政策
在国家层面的带动下,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浙江2021 年5 月印发《浙江省城市内涝治理“十四五”规划》,提出整体提升城市排洪水平。结合城市分区布局、河流自然条件和雨水汇集渠道,加强城市河道及圩区强排设施、闸站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根据城市内涝防治要求,加强截洪沟等排洪设施建设力度,对能力不足的沿河及圩区抽排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整体提升排水能力。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区域化建设,实行新区“海绵+”和老区“+海绵”模式,推行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储水池塘、生态绿地等雨水源头减排设施建设。有效缓解区域性城市内涝、改善水系生态环境、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有效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
上海2021 年8 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构建干线、支线、缆线相互衔接的综合管廊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供电、供水、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建设,提高地下管线新建和改造标准,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促进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排水泵站、调蓄隧道、调蓄池建设,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畅通城市水循环,全面推进16 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35%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趋势
一是强化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近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0%,以标准机架功率2.5kW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90万架,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能耗将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数据中心应从用能结构转型、节能低碳技术应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设备应用及绿色运营管理等方面蓄力,打造新型绿色数据中心。
通过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节能低碳技术、推动资源回收再利用、建立绿色运营管理体系等手段推动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在数据中心主设备层面,大力推动虚拟化、云化IT资源,加强面向代码的软件能耗优化、提高算法效率,进而提升设备能效。同时,通过云边协同节能设计等,挖掘业务层降碳潜力。在数据中心配套设施层面,鼓励采用液体冷却及自然冷源技术,大幅降低制冷设备及系统能耗;推广高压直流供电、高效交流不间断电源、一路市电直供一路保障电源等技术,充分释放供电系统减碳潜能。
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控制各类网络设备、供能设备、制冷设备、储能设备及新能源设备,实时动态检测工作状态。将海量设施运行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分析、优化,为能源调度、故障处理、需求侧响应、日常运维协作提供基础,在保障安全可持续运行的同时,将绿色节能持续优化,深入提高数据中心整体运行效率。
二是持续推动通信基站低碳转型。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我国5G商用以来,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已开通5G基站数量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60%以上。但不可否认,能耗大幅增长的隐忧随之而来。因此,移动通信基站低碳转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