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现状、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有多大?作为光伏建筑的重要形式,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与传统的BAPV相比,在安全性、观赏性、便捷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高度契合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潮流,代表了绿色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即在建筑施工期间,将光伏发电阵列安装在建筑围护结构等外表面或直接作为材料本身构成建筑结构,经一次性设计、建设完成,实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并提供电力。
分布式区别于集中式电站的主要特点,除单个电站规模差异外,还有其主要应用场景以及电站业主。分布式应用场景九成在建筑屋顶,在成本端,节约的土地成本可以部分填补规模较小带来的成本劣势。
2021年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布了一份《关于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试点县(市、区)676个,全部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目前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具有良好的物理基础,但是由于屋顶光伏单体规模小、资源分散等特点,导致无法集中规模化发展。不过依靠政策来集中开发,更能够调动安装积极性。未来随着两碳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国内光伏建筑一体化会获得更大发展,相关产业链企业将受到提振。
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广泛,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甚至光伏停车棚、电子树、光伏护栏等。据了解,国内光伏建筑面积已经达到60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建筑面积超300亿平方米,大概有30亿平方米的光伏一体化产品可供安装。
如本次政策执行顺利,或将推动分布式光伏装机量迅速上升与推广区域加快拓宽,以及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普及。总的来说,央、国企在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机关与公共建筑屋顶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预计其有望在较多整县项目中扮演主导性角色;同时,项目经验丰富、运营较高效的优质民营企业,亦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分享此轮推广的市场红利。
根据预测,未来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平方米以上,按照保守估计,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渗透率为2%,粗略估算其一年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到存量建筑的改造需求,光伏建筑一体化总市场长期空间将达到万亿级别。
203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416-536GW,CAGR达24%-26%;全球新增装机需求有望达1246-1491GW,CAGR达25%-27%。光伏装机需求未来十年迎来十倍增长,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在供给端已具备规模化上量的条件,需求端即使在无补贴加持的情况下投资回收期也可控制在十年以内,市场供需条件成熟。预计首批大规模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将于2022~2023年落成。
在此之前,行业准备工作已提前启动,在一般性情况下,预计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空间将会在2022年超过百亿,2023年起行业迎来大规模爆发。
BIPV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BIPV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BIPV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