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打通房地产业、建筑业、冶金业之间的行业界线,集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这就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钢结构建筑体系。
与传统建筑相对,钢结构建筑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可循环利用等突出优势。在绿色发展的行业发展新趋势下,目前随着环保政策日益趋严,混凝土结构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也给钢结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钢结构建筑可实现建筑业绿色、生态、智能化发展目标,必将成为建筑业乃至大土木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2022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市场渗透率
钢结构建筑广泛应用于大跨度工业厂房、单层和多层厂房、仓储、库房、大型公共设施等领域,而公路、桥梁在近两年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钢结构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功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钢结构标志性工程。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推进梁、柱、支撑构件等主要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应用。这一文件的发布,有效促进了部品部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发展,在源头上推进了标准化构件在设计、生产、施工环节的应用。相较于发达国家,当下国内钢结构在整体建筑市场中的渗透率还比较低。
从市场应用看,目前建筑钢结构主要使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中,而在学校、医院等小型公共建筑和住宅等领域内使用较少。根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报告,钢结构建筑比混凝土建筑,可减少15%的碳排、减少59%的粉尘、减少51%的固废,并且节约12%的能耗和节约39%的用水。因此,在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多部委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了“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
数据显示,2020年钢结构行业获得较快发展,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47亿元,其中钢结构产值达到8100亿元,占建筑业比例3.07%,比2019增长8.6%。从产量上来看,2020年中国建筑钢结构产量8138万吨,产量增幅8.14%,占粗钢产量的7.7%。钢结构的产值和比重虽然在逐年提升,但在建筑业的占比仍旧不高,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据权威机构测算,2025年、2030年钢结构全行业总产量分别有望达到1.36亿、2.06亿吨,5年和10年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为10.7%、9.6%。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度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钢结构建筑竣工面积4.55亿平方米,占比11.81%。装配式钢结构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全国各省市确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目标,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比例,行业景气度上行,主要受益于国家政策积极鼓励。2020年,国家及地区多次发布指导意见和政策,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其中,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配式建筑方式,兼具环保、抗震、高效等特点,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结构产量从5100万吨增加到8900万吨;钢结构产值从5000多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以上;钢结构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从6.34%增加到8.35%左右。《规划》提出钢结构行业“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钢结构用量达到1.4亿吨左右,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1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
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在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的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方式,跟踪试点项目推进情况,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建立成熟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此次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工作要点的明确规划,将推动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向高潮发展。
至2016年,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在钢结构建筑中占比仅4%左右,且主要集中于公共建筑领域。随着2016年住宅产业化浪潮的再次来袭,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6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随后国家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也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住宅的钢结构装配化程度较低,当然也昭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