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主要包括血浆,人血浆中有92%-93%是水,仅有7%-8%是蛋白质,血液制品就是从这部分蛋白质分离提纯制成的。血液制品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统称为血液制品,用于治疗和被动免疫预防。
血液制品具有人源性、稀缺性和潜在传染性,可视为一种国家战略性资源,受到国家重点监管,具有较高的准入壁垒。具体体现在:
1)近年来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监管法律法规升级,血液制品行业的监管法规不断完善,如《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规中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检测、使用等各环节均有明确的规定。
2)血制品进口品类仅有人血白蛋白和凝血因子VⅢ(2008年批准)批准进口产品在取得相应资质后进入中国市场,其余品类血制品产品则全部是国产产品。3)血制品直接源于人体,为了防治艾滋病、肝炎等重大、慢性、血源性传染病的爆发,对国内不再批准新的血制品生产企业,这意味着国内血制品生产企业数量不再增加,国内竞争为存量竞争。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阻击战中,不少药品陆续被推向临床,截至目前,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国内已有数十个药品申请临床试验。在国家层面,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目前已经发布了六版,一些地方医院也发布了诊疗方案。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对重症和危重症非常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在临床当中,通过现有病例的治疗,应该说已经显示出很好的疗效。随着血浆治疗在疫情中的广泛应用,业内普遍认为血液制品行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新冠特免血浆制品是由康复者捐献的含高效价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并对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后制备而成,用于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治疗。从临床病理发生过程看,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康复后,身体内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杀灭和清除病毒。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前提下,采用这种特免血浆制品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可大幅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
业界人士认为,血制品板块是少数在此次疫情中短中期都有正面影响的板块,短期来自疫情新增的静丙需求,中期则来自静丙库存进一步清理供需关系的改善,销售费用减少,以及供需关系紧张带来的产品价格上涨,长期来看,则来自疫情有望提高国内医生对静丙的认知水平,静丙终端需求释放,以及血液制品国家战略性资产认知的提升,有望推动血制品上游单采血浆站审批政策适度放开。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产业链中游为血制品中的主要产品,主要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几十年提取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国际上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血液制品主要有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以凝血因子为代表的小产品,且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为357.5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2.14%;据推测,2021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可达383亿元。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血液制品批签发量由2016年6170.30万瓶增至2020年9906.97万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6%。
血液制品是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血液制品批签发量中人血白蛋白占比最大,达60.7%;免疫球蛋白占比34.3%,凝血因子占比5.1%。
由于原材料取自于人血,而且受制于政策限制,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份门槛极高的生意。由于产品关乎患者性命,血液制品长期供不应求。上游供应有限,下游需求不减,“两头卡位”令相关产品价格飞涨。与全球相似,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也呈现出市场集中度不断增强。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国家对于该行业的监管高度重视,自2001年起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运营的血制品企业约有20余家(有资质自建浆站的仅十多家),前五家企业占据着60%左右的市场份额。
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增加了血液制品的医保使用适应证范围,如人血白蛋白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用药范围扩大,可医保报销疾病类型增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突破儿童限制,拓展到全年龄段,突破工伤保险,扩展到基本医疗保险领域。白蛋白另外一个潜在重大需求增量是羟乙基淀粉的替代使用,欧洲EMA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已发布建议,限制使用羟乙基淀粉。在我国,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羟乙基淀粉样本医院月销售额在7亿元左右,如果按照全国医疗机构6~7倍的放大量,以及参考白蛋白价格是羟乙基淀粉的7倍左右,我国如果跟随限制羟乙基淀粉使用,将为白蛋白腾出巨大替代空间。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血液制品人均使用量严重偏低,远未到需求饱和时期。如白蛋白年批签发总量在4000万瓶左右(10g规格),折合人年均白蛋白消费量0.29g左右(按13.75亿人口计算),远低于美国人均使用量(0.5g/人/年)。而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使用量相差更大,免疫球蛋白类使用量只有美国的1/15,凝血因子类使用量只有欧美的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