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生物育种发展现状及投资分析
生物育种行业运行现状如何?生物育种市场投资前景又如何?近年来,家畜育种与繁殖核心技术攻关备受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农村部就曾先后提出“种质提升工程项目”,推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并于2020年又实施了第二期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旨在突破种源培育和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种源自强。
同时,各地政府也陆续推出系列家畜种质资源振兴利好政策。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先后出台了科技兴蒙项目、种业科技攻关项目、育种企业评价奖励和高产奶牛性控胚胎补贴多项扶持政策。
在不断强化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政策风口的到来,也将进一步释放优然牧业赛科星的技术驱动力。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生物育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近10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发展势头领先于其他国家,反映出中国生物育种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而美国增长势头有所减缓。未来中国将加快提升生物育种创新能力抢占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当前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国际育种的前沿和核心,正在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不断深化基础学科布局,抢占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重大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驱动农业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促使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升级换代与叠加整合,推动精准化、智能化、工厂化种业革命。
推进先进育种科技产业化任重道远,以玉米育种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正成为中国种业谋求产业突破的焦点、中国种业新一轮竞争的科技高地,也是中国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主战场。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单产的增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国培育了一批玉米品种,新品种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得到提高;目前,我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已经由2010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育种产业链发展趋势
今年1月,国家公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基因编辑技术正式从研究阶段迈向应用领域。几个月的时间,基因编辑育种就迅速成为国内资本追逐的热门赛道。
生物育种产业链上游为育种研发机构,中游为种子繁育(生产)、加工、包装机构,下游为推广和销售机构。大型育种公司凭借雄厚的科研和资金实力,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的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于一体的模式,即“育繁推”一体化模式,这是育种产业链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