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市场分析
行业标准
技术资料
法律法规
设备资讯
生产运营
规划、设计、装修一站式建厂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联合利华又落一座碳中和工厂,中国食品即将迈入低碳时代?

发布日期:2022-09-15 点击次数:89 0
核心提示:2年前,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 “双碳”目标。如今,可持续热潮早已席卷食品行业。从可再生包装,到低碳食品,再到以低

2年前,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 “双碳”目标。如今,可持续热潮早已席卷食品行业。从可再生包装,到低碳食品,再到以低碳排、高效率为特色的智慧工厂,食品生产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过去一年里,一座座零碳工厂、灯塔工厂拔地而起,成为食品行业探索可持续创新战略的最强宣言。


就在两周前(8月29日),联合利华在广州开工建设以碳中和为目标的华南全品类生产基地,未来三年将陆续形成覆盖个人护理品、食品和冰淇淋三大类的零碳产品生产能力。适逢投资中国第100年,联合利华通过对“可持续智造”的持续探索与实践为百年征程画上激昂音符,也让全社会再次感受到食品行业用可持续行动迎接未来挑战的决心。


与突出智能化和高效柔性生产的灯塔工厂相比,碳中和工厂是否仅仅关注碳排放这一项指标?高度集约化和复杂化的现代工厂,是如何将碳排放降到零的?它会成为制造行业未来的标配吗?联合利华的这座新工厂,又有哪些非凡之处呢?


Foodaily在第一时间采访到了联合利华广州碳中和工厂负责人,为您一一揭开神奇工厂里的那些秘密。


01

碳中和工厂:

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试验场


2019年7月,加拿大肉制品公司Maple Leaf Foods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大型食品公司。自此,“碳中和”成为食品行业新焦点。短短三年中,碳中和工厂在全球遍地开花。截止2022年8月,全球已有9家获得认证的碳中和食品工厂,遍及肉制品、饮料、奶粉、啤酒、液态乳、休闲零食等多个行业。

除了这些已经披露的工厂,还有众多食品企业在对现有工厂进行低碳化改造升级。比如新希望六和早在2012年就在旗下食品工厂布置光伏发电项目;今年2月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包括伊利、蒙牛、洽洽食品、燕京啤酒、圣农集团、安琪酵母等在内的多家知名食企的旗下工厂上榜。可以预见,中国的碳中和食品工厂数量在未来数年将会快速增加。


建设碳中和工厂投入巨大,周期漫长。据了解,达能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碳排放的追溯和计算工作,将碳盘查覆盖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历经十多年积累后方才有了碳中和工厂的华丽亮相。那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企业青睐于建设碳中和工厂?一座零碳工厂所起到的减碳力量,该如何评价呢?


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明:在整个食品产业链条中,农副产品种养环节才是碳排放量最大的阶段。以Maple Leaf在2018年发布的产品测算数据为例,饲料生产阶段对气候变化、化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消耗影响皆为最大,肉猪喂养环节对气候影响也不容忽视(甲烷气体排放);而在原料肉预处理、加工与制造环节,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则相对小很多。

201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指出:食品产业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在这一部分排放量中,真正来自“供应链”的排放仅占18%。将这18%再度放大,可以看到:属于食品加工、运输、包装和零售4个环节的排放占比分别为4%、6%、5%和3%。

尽管加工制造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比重很小,但鉴于食品工厂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以其带动产业链整体“绿色”升级,则最为可行。


2021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所发布的《中国企业碳中和战略选择及实施路径》报告中,提出企业碳中和四阶段的路线图,从初始阶段“认知碳排放基线,核算碳排放成本”做起,直至最高阶段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零碳经济体系”这一终极目标。


当下风头正劲的碳中和工厂是路线图中“优化”阶段的必然体现。在优化过程中,企业通过物联网、AI、5G、云计算整合各类绿色技术,持续提升供应链、工作流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上的表现。工厂是新技术应用最密集的场所,也是创造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主舞台。提升加工制造环节的可持续水平,继而影响和带动上下游各环节“向绿同行”,这不仅是数字化时代提升制造效率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制造业成为社会发展主引擎后必须要肩负的历史使命。

从绿色到智造,再到碳中和,食品生产的可持续目标不断进阶,对生产工艺、设备装置不断升级,也推动供应链走向绿色、透明、可追溯、易协作。


在碳中和大潮中,除了致力于现代工厂的低碳升级,食品企业也在探索多元化的中和之路。


一些企业通过对上游农产品种养环节严格控制碳排放,同样能打造出零碳食品。比如今年6月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定的盒马旗下全国首款“零碳”山茶油,就是通过对油茶林基地进行生态改造,同时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力度,增加二氧化碳捕集量,最终实现中和目标。在海外,像Neutral Foods的碳中和牛奶、Kroger的碳中和鸡蛋也是相同模式。


还有一些小品牌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而实现中和目标,比如美国面包品牌商Bread Alone在2019年开始与Climate Neutral合作购买碳信用额度,以抵消其在加工环节产生的碳足迹,继而推出零碳面包。


图片来源:breadalone


毋庸置疑,碳中和工厂已成为食品产业面向未来的试验场。其中进行的各种可持续探索,最终都要以碳排放量数字加以验证和评估。在设备、工艺高度集成,能源与物质快速转换流动的厂房内,究竟发生了哪些奇妙事,让一向无拘无束的“碳”被控制得“俯首帖耳”呢?


02

节能、循环、智慧生产……

碳中和工厂如何做到零碳排放?


依据ISO14064-1国际标准要求,建设零碳工厂需要量化组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运营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技术性节能减排,碳抵消和碳消除的方式,实现企业在该时间范围内的碳中和。这不仅包括工厂本身的能源消耗积极转化为清洁电力,还需要各种数字化技术赋能,使产品制造过程更加清洁高效,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的减碳措施主要包括2个途径,1、部署太阳能光伏板或与可再生能源供应商签署购电协议;2、提升工厂能效。比如2020年圣牧在旗下牧场将热泵改为空气源热泵;还有伊利对燃煤锅炉的持续多年改造,使其2020年碳排放量比2014年减少55万吨。


做好这2个途径,是否就能让工厂接近于零碳状态了呢?


全球最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正在建造一座占地6万平方英尺的净零排放智能工厂。从工厂的“净零关键点”分布图上可见,能源利用与回收、资源(物质)利用与回收,以及通过对人流、物流合理规划而实现的高效流程,构成减碳的三个方面。


图片来源:可持续智造:从愿景到行动,德勤,2021


然而,在实际的碳中和工厂里,对于碳的控制测算远比这些文字复杂得多。


今年6月5日,联合利华与远景科技集团、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20多家权威机构和企业共同发布"零碳工厂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成为全球首个完整、可量化的"零碳工厂"建设标准和评价细则。


该标准的最高级别要求工厂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及负碳技术,实现零碳排放,从而鼓励工厂最大程度实现“应减尽减”。此外还对工厂提出了搭建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的要求,提出应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所有关键排放设施、设备能耗与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高频记录,分析,溯源,提高工厂用能和碳排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从标准中不难看出,工厂减碳路径不止是通常认知上的节能降耗,还包括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我们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3家碳中和工厂为例,来看看在那些庞然大物里面到底发生了哪些减碳行为。


图片来源:danone


1、达能爱尔兰配方奶粉生产基地


达能在爱尔兰Wexford工厂有350多名员工,其低碳之路始于2010年。能够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配方奶粉工厂,主要得益于在4个方面的努力:(1)2017年起使用由可持续木材燃料驱动的生物质锅炉,直接碳足迹减少70%;(2)使用无人机实时查看库存;所有生产和包装废物都得到最大程度减少与再利用,最终结果是零垃圾填埋;(3)加入欧盟大型工业能源网络 (LIEN),启用新能源监控系统;(4)2019年通过购买黄金标准证书抵消工厂剩余的直接碳排放以及员工通勤产生的排放.


据悉,达能Wexford工厂的低碳化改造累计投入1000万欧元,获得减碳70%、节能35%的可观成绩。并因此获得2020年SEAI 能源奖“”大型企业-模范能源管理奖”。


图片来源:innocent


2、Innocent荷兰果汁工厂


Innocent与全球知名设备与工艺技术供应商GEA携手打造了这座被誉为“搅拌机”的全电动果汁工厂。每年4亿瓶低温果汁的庞大产量,让该工厂的低碳成就备受行业关注。


这座工厂毗邻荷兰鹿特丹港,斥资2.5亿美元建造。依托GEA掌握的绿色科技,在原料处理、批次混合、巴氏杀菌等关键工序中,对热能进行反复充分利用。整条产线使用100%可再生能源,配备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能耗降低约 45%。


在运输、产线清洁、产品包装等环节,工厂也是竭尽全力地挖掘减碳潜能。比如使用世界上首批2辆50吨零排放电动卡车完成原料运输;建造了一个使用空气(而非水)的清洁系统,用水量减少75%;在2006年,Innocent即成为首批试用rPet瓶的食品公司之一。如今公司正在积极开发由50%rPET和50%植物塑料材料制成的包装瓶,并通过实施押金返还计划 (DRS),让每一只瓶子都能得到妥善回收与再利用。


图片来源:posts.careerengi


3、百威亚太武汉啤酒工厂


作为百威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座工厂,对它的低碳升级无论是对于百威,还是中国啤酒行业,都颇具示范意义。


今年5月,百威在《碳中和合格解释性说明》文件中,系统总结了武汉工厂在减碳上的各种措施。与其他碳中和工厂类似,对工厂内热、电的有效管理,减少通勤与物流能耗,减少无组织排放,减少工艺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与合作方共同打造绿色价值链,五步并举,形成完整的可持续闭环。


数据来源:基于 PAS 2060:2014 的碳中和合格解释性说明,百威(武汉)啤酒有限公司,2022年5月


这里特别要提及工厂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的重要意义。通过水洗、活性炭吸附和二次冷凝提纯,去除回收二氧化碳中残留的气味,使之达到食品级标准,可再次利用。自2017年起,武汉工厂累计回收42000余吨二氧化碳。与控制能耗起“间接减碳”作用相比,对二氧化碳的高效重复利用则让减碳一步到位。此举也为其他食品“用碳大户”提供了一个良好样板。


上述三家工厂的减碳实践,代表了当前食品制造业的领先水准。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化管理程度的加深,碳中和工厂里必将会涌现出更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新方法。


03

“样板工厂”密集落地,

联合利华新生产基地有何非凡之处?


就在联合利华碳中和工厂开工前的5个月,坐落于江苏太仓的和路雪冰淇淋灯塔工厂高调落成运营。它不仅是灯塔工厂,也是全球冰淇淋行业第一家灯塔工厂。联合利华北亚区供应链副总裁钟兆民曾表示:太仓灯塔工厂,将成为联合利华探索智能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新模式的载体。如今,广州碳中和工厂大幕徐启,再次彰显出联合利华从“传统制造”到“可持续智造”的突破性跨越。


图片来源:联合利华


据了解,联合利华在中国设有8个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分别坐落于长三角、京津冀、四川眉山经济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此次将极具分量和标杆意义的碳中和工厂落子广州,不仅是因为广州的经济活力与辐射力,也得益于广州深居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在交通枢纽网络、先进制造集群发展方面都有极强优势。此外,广州还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绿色发展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碳中和工厂,将为联合利华与广州携手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一次良机。


联合利华官方也表示:“广州碳中和工厂将是联合利华在全国的第一个全品类生产基地,日后将会打造成联合利华在中国的出口中心。该项目将成为全国绿色低碳和智能数字化的都市工业样板。


图片来源:联合利华


为了打磨好这块“样板”,此次生产基地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就将“可持续”理念充分融入其中——


在建筑方面,生产基地将按照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铂金级要求进行施工;


在技术方面,生产基地大范围布局太阳能发电,同时充分利用从化当地丰富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用以生产运营;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废水废气处理装置的有效性,减少废弃物产出,努力保持废弃物零填埋。


谈到广州工厂的与众不同之处,联合利华表示:作为 “使命驱动、契合未来”的生产基地,广州工厂不仅要做到绿色发展,更要做到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碳中和”与“智能制造”双目标。之前在灯塔工厂建设上所积累的经验,将会在广州工厂里得到充分运用。



受益于在工业4.0领域上的深厚积累,自2020年至今,联合利华已在全球建设4座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所强调的智能化、高效率、柔性生产中,也包含了对于能源、原料的科学利用,减少因预测不准确而造成的产品积压与损耗。而碳中和工厂里的减碳举措中,基于智能化管控达成的减碳占比将会日益突出。两种类型的工厂虽然标准不同,但最终都将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升级。因此,联合利华的碳中和工厂,也将会从数座灯塔工厂的运行实践中获益匪浅。


采访最后,联合利华这样表达对新工厂的期待:它是一座黑灯工厂,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基地;采用数字化数据化为基础的智能管理,实现智能制造;具备敏捷能力,满足柔性化生产需求。


从这样的描述中,Foodaily似乎感受到这座工厂所蕴藏的变革之力。它必将会成为国内食品制造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04

总结


制造强则国强。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如何从“大国”迈向“强国”?以灯塔工厂、碳中和工厂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模式,将成为中国制造后发制人、弯道超车的大舞台。


围绕可持续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今天的碳中和工厂也许会成为明日“未来工厂”、“超级工厂”的基石与背书,而今天在可持续生产上不懈探索的企业,明天仍将是商业世界的主角,和产业进步的先锋!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设计、装修、施工一条龙服务
  • 找厂房
  • 找施工
  • 找服务

专业技术团队建厂设计整体解决方案

专属一对一客服为您提供免费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可以通过电话与我们联系

4008-715-360
找厂房
厂房信息
仓库信息
土地信息
园区信息
找设计
建筑设计
园区规划
工艺设计
消防设计
设计案例
设计资讯
找施工
建筑工程
钢结构工程
净化工程
机电工程
环保工程
产业园建设
暖通空调
EPC总承包
厂房建设
找技术
生产许可
安全环保咨询
运营咨询
知识产权
软件开发
建筑设计资质
新闻资讯
找设备
食品加工
肉类机械
食品通用
商用厨房
食品包装
检测仪器
建厂材料
找代工
食品加工机械
肉类机械设备
食品通用设备
商用厨房设备
食品包装机械
食品检测仪器
建厂配套材料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市场分析
行业标准
技术资料
法律法规
设备资讯
生产运营
行业专题
厂房专题
设计专题
工程专题
咨询专题
设备专题
食品专题
代工/贴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