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之后格兰仕也入局,家电厂商为何纷纷涉足预制菜产业?预制菜这个千亿赛道正在吸引着家电企业入场。继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格力电器将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之后,9月15日,格兰仕也对外宣布推出预制菜智能烹饪设备——家用及商用版预制菜微波炉。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资料显示,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萌芽,在60年代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并孕育出了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美国西斯科公司。上世纪70—80年代,预制菜进入成熟期。以每年20%的增速在日本高速发展,并催生出了日本两家最大的预制菜公司——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而在我国,预制菜起步稍晚。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干净菜品直接配送+工厂的供应链模式才进入国内。
当前,全国多地出台预制菜产业扶持政策。9月15日,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谭逢显也向记者透露,随着新消费模式的升级和预制菜的火热,预计智能生产和智能烹饪领域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在他看来,智能厨电企业的加入,将为预制菜产业刻入工业的基因,也将赋能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升级。
在全国预制菜行业中,广东省是领跑者。广东预制菜产业指数位列全国第一。今年3月,广东省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随后,佛山、江门、汕头、肇庆高要、茂名、潮州等多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其中,佛山顺德区发布《加快推进顺德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六个一”工程实施方案》。
在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预制菜更让农业、食品、餐饮、电商等各路企业嗅到巨大商机,催生了一片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据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介绍,去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350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约50%,预计3至5年内可以冲上万亿规模。
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今,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2020至2021年是融资高峰期,2020年预制菜赛道共有12起融资,2021年至今共有12起。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注册成立了1.7万家。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2026年将达10720亿元。据国联证券引援的数据称,2021年餐饮行业PE/VC共发生投资事件近300起,其中预制菜赛道投融资事件共23起,融资金额约为56亿元。
6月27日,京东集团副总裁冯全普在预制菜行业大会上宣布,京东将全力加码预制菜业务,并提出了在未来3年打造20个销售亿级预制菜品牌和打造5个销售过5亿级预制菜品牌两个目标。
随着预制菜行业的兴起,上下游企业纷纷入局,市场上的玩家既有味知香等专业预制菜企业,也有国联水产、安井食品、西贝、海底捞、盒马、叮咚买菜等农牧水产类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餐饮企业、零售企业等参与其中。
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共有30只预制菜概念股,中新经纬梳理发现,在2022年半年报中,味知香、国联水产、安井食品、千味央厨、得利斯、龙大美食、春雪食品、大湖股份等企业披露了报告期内预制菜及相关产品的收入情况。
此外,2022年上半年,大湖股份冰冻产品(含预制菜)的营收同比增长68.75%;得利斯预制菜类产品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44.86%,收入占比由上年同期的13.15%增至21.75%;千味央厨预制菜销售收入1190万元,同比增长42.23%;国联水产实现预制菜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36.17%;春雪食品调理品(预制菜)连续三年在全部食品营收销售占比达50%以上,今年上半年达到61%。
研究报告显示,61.8%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另有47.8%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改进。市场人士表示,国家应当加快制定预制菜行业统一国家标准规范,解决预制菜行业小、散、乱的现状以及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建议,预制菜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工作,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按照不同群体口味加工产品,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的预制菜推向康养市场、海外市场,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业界人士表示,目前预制菜市场很活跃,疫情期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快速增加。未来每个家庭、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配置家用或商用预制菜烹饪设备,甚至很多中小型餐厅的厨房也会配置这样的商用烹饪设备。“相当于是重新购置,这个量应该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