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狭义地讲,就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最佳运输路线、最廉价运输工具而进行的粮食实物移动的活动,以达到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义地讲,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涵盖了粮食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确定、购销粮食的摆布、粮食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存运及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
粮食运输需具备铁路/公路的核心资源优势,进入机会不大;粮食仓储投资大,粮食仓储企业一般同时从事粮食贸易、粮油加工,否则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粮食内河中转需要依附内河资源和陆上运输网络;沿海粮食码头可从事进出口和中转业务,需要专业粮库和码头设备的投入。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由完善配套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高效合理的运作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所组成。
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将粮食生产、收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粮食物流体系是现代粮食物流的首要任务。
粮食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粮食产量很高,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657亿斤,比2020年增加了267亿斤。但是我国每年依然要进口不少数量的粮食,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为16453.9万吨,占我国粮食产量的24%,且创下了进口量的新高,这就表明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虽然我国2021年进口了大量的粮食,但其中接近60%的比例都是大豆,还有6.3%的植物油,剩下的还有大麦、高粱等,真正涉及到米面的小麦和稻谷进口量并不高,其中小麦进口量为977万吨,稻谷和大米进口了496万吨,说明在米面方面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并不高,国际粮食紧张的局势对国内影响很小。
它的重要标志是粮食流通的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即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是传统粮食流通方式的重大变革。
从粮食运输方式看,主要是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主要承担从收纳库到终端库的粮食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铁路粮食运输在发达国家仍占有较高的比重。公路运输,主要承担粮站库到收纳库之间的粮食运输。水路运输,主要承担由中转库向终端库集并的粮食运输和出口粮食的运输。
值得注意的是集装箱运输发展很快,集装箱运输与火车相比,优势在于装卸粮食方便,可实行“门到门”的服务,集装箱运输就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效保护粮食品质。集中垄断的格局,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垄断主要品种粮食的收购;粮食收购实际上形成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中的买方垄断。粮食物流很大程度上受国有粮食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支配。
我国粮食仓储物流安全方面仍面临问题和挑战,国家政策支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可以防止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粮食供给紧张问题。
然而,当前我国粮食仓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区粮食仓储容量不足、设施老旧,存储粮食质量控制难以提高、粮食储藏设施设备结构分布不平衡等。同时,我国现行粮食物流体系仍面临一些挑战,粮食物流系统化、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通道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