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烹饪中最常用的调味料,其所含钠元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根据食盐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等,其用于食品中具有提鲜味、增本味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防腐杀菌,增加原料的脆嫩度。为加强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证食盐质量安全,2020年国务院在《食盐专营办法》中指出,盐业主管部门、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加强协作,严格监管好食盐的生产、销售。
在行业产业链中,食盐的上游为海盐、湖盐等原盐生产企业,中游为食盐制造业,其中苏盐井神、鲁银投资、云南能投等为食盐行业的上市重点企业,下游主要是通过经销商、超市、电商等销售渠道卖给消费者。
我国原盐资源丰富,有海盐、四川自贡的井盐,青海茶卡的湖盐,贵州、云南的岩盐。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资源情况生产原盐,原盐生产技术主要为以下四类:用露天开采法或地下溶浸法开采岩盐;由盐湖开采自沉积湖盐;海水和盐湖水经盐田日晒制取海盐和湖盐;用人工熬煮或真空蒸法从天然卤水中制取。总体来看,近现代制盐工业,无论是在制盐工艺还是在盐的销售层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人们采取新工艺海盐蒸发制卤法、高品位芒硝卤水真空制盐、机械压缩式热泵制盐等工艺制盐,大大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然而盐业实行专营制度,再加上人口的稳定、盐产量的稳定,导致制盐工艺及制盐设备的停滞不前和盐产品创新的速度缓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制盐工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食盐产量得到很大提高。2020年受疫情影响,产量稍微有点下降,2021年实现回升。2021年我国食盐产量约为1227.3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长1.99%。2021年我国食盐表观需求量为1167.5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长1.09%。就进出口数量及金额而言,我国食盐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以出口为主,进口较少,且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食盐出口量为73.12万吨,同比增长12.63%。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与食盐的结合,减少了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90后、00后逐步成为食盐行业的消费主力。近年来随着食盐监管制度趋严,我国在食盐行业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逐渐下降。2021年我国食盐行业方面专利申请量为826个,较2020年同比下降22.37%。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原盐生产国,在我国原盐产量中,大约有1000万吨左右用于制备食盐。资料显示,受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原盐产能增幅放缓,自2019年以来我国原盐的产量呈下降态势,2021年我国原盐的产量降为5706.5万吨,较2020年同比下降2.50%。
从行业市场占比方面看,我国盐业企业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实力整体较弱的特点,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2021年鲁银投资食盐产品市场占比为11.74%,苏盐井神食盐产品市场占比为9.4%,云南能投食盐产品市场占比为2.69%。
为保障食盐安全,食盐行业管理相关法规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严格执行,加快引导食盐行业和企业逐渐规范经营。我国食盐行业市场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包装较为简单,产品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份额,必须要对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进行革新。
食盐是我国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但在质量安全、执行标准等方面仍在存在一些问题,如碘含量不达标、食盐检验标准不统一等。因此,为保障食盐安全,食盐行业管理相关法规标准需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严格执行,加快引导食盐行业和企业逐渐规范经营。除相关企业外,人们也需要提高对食盐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这样整个食盐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食盐行业的研发人才比较缺乏,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近年来我国在食盐行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企业要想提升产品的知名度,需引进食盐行业的研发人才,生产一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断丰富食盐品种,在盐行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高的全国性品牌。
我国食盐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盐方面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时代,当时人们主要是通过海水来制盐。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对于盐的认知度逐渐提高,制盐工艺也不断改善。现如今,无论是在制盐工艺上还是销售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制盐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我国食盐行业市场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包装较为简单,产品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份额,必须要对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进行革新,要让本企业区别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