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市场分析
行业标准
技术资料
法律法规
设备资讯
生产运营
规划、设计、装修一站式建厂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技术资料

牛排生产加工及烹饪技术

发布日期:2022-05-17 点击次数:191 0
核心提示:牛排按照加工工艺分为原切牛排和调理牛排,原切牛排常分为以下4 种:TENDER-LOIN( 嫩牛柳,牛里脊) 又叫FILLET( 菲力) ,RIB-EYE( 肉眼牛排), SIRLOIN( 西冷牛排,牛外脊) ,T-BONE( T骨牛排) 。牛排的食用品质主要包括嫩度、风味、多汁性和色泽等,而影响牛排食用品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宰前(品种、性别、年龄、肌肉、屠宰质量、饲养方式)、宰后(电刺激、成熟、剔骨方式)、烹饪方式等多种因素。

01、如何选择熟度适合的牛排

  适度烹调是肉类烹饪的最高准则,是保持肉类嫩度与菜肴风味的基础。成熟度则是牛排类菜品质量的保证,其决定牛排的口感,是每位顾客对美食的追求。在西餐中,为了使牛排的嫩度得到保证,满足消费者需求,通常将其分为:一成熟(rare)、三成熟(medium rare)、五成熟(medium)、七成熟(medium well) 与十成熟(well done)。随着熟度增加,加热时间延长,牛排硬度、咀嚼性增大,牛排的嫩度降低。

 

  刘小波[1]等人研究结论,当牛排煎制五成熟时,建议消费者选择调理牛排,此时的调理牛排营养价值最大。当牛排煎制七至十成熟时,建议消费者选择重组牛排,此时重组牛排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都优于调理牛排。

 

  对于一般食客来说,分不清调理牛排和重组牛排该怎么选择合适的熟度呢?这时可以通过另外一种简单方法来选择:如果是装在铁板里吃的6 分熟的比较嫩。直接装盘7分熟是最普遍的选择,很多人的口味保持在7分熟最佳。具体成熟度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调理牛排成熟度评价标准[2]

 

  那么我们在烹饪时又该如何确保不同的熟度呢?——通过烹饪时间

 

  每面煎30s———近生牛排(blue):把牛排置于平底锅内,正反两面在高温220℃上各加热30~60s,目的是锁住牛排内湿润度,外层便于挂汁,内层生肉保持原始肉味,再者视觉效果不会像吃生肉那么难接受。

 

  每面煎60s左右———一分熟牛排(rare):牛排内部为血红色且内部各处保持一定温度,同时有生熟部分,内部温度在52~55℃左右,外部表皮熟即为1分熟。

 

  每面煎90s左右———三分熟牛排(mediumrare):大部分肉接受热量渗透传至中心,但还未产生大变化,切开后上下两侧熟肉棕色,向中心处转为粉色再然后中心为鲜肉色,伴随刀切有血渗出(新鲜牛肉和较厚牛排这种层次才会明显,对冷冻牛肉和薄肉排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每面煎2~3min左右———五分熟牛排(medium):牛排内部为区域粉红可见且夹杂着熟肉的浅灰和棕褐色,整个牛排温度口感均衡。

 

  每面煎3~4min左右———七分熟牛排(mediumwell):牛排内部主要为浅灰棕褐色,夹杂着少量粉红色,质感偏厚重,有咀嚼感。

 

  每面煎6min左右———全熟牛排(welldone):牛排通体为熟肉褐色,牛肉整体已经烹熟,口感厚重[3]。

 

  不同烹饪工艺对调理牛排食用品质影响具有不同的影响,不合理的烹调处理常导致牛肉适口性下降。顾千辉[7]等人的研究表明,低温真空烹饪至中心温度为58℃时持水能力和嫩度最好,硬度和咀嚼性最小,而低温烹饪至中心温度为73℃时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即评价人员更偏向于成熟度高、水分损失小的牛排。

 

02、从专业的角度聊聊如何烹饪牛排


  接下来,我们就从烹调时机、烹调前腌渍、烹调用油及熟制温度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如何专业地烹饪牛排。

 

  一、选用适合的烹调时机制作牛排产品

 

  宰后成熟可有效改善牛肉的品质,合理的成熟时间是获得高品质牛肉的关键保证,同时不同烹调时机对各熟制度牛排的食用品质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烹调时机的延长,牛肉蛋白的热稳定性降低,更易受热变性,牛排的加热时间大大缩短。当选用排酸120h 与168 h 作为制作牛排的烹调时机时,各熟制度牛排均会获得相对较低的剪切力、硬度、咀嚼性及烹饪损失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牛排的嫩度与多汁性。

 

  随着烹调时机的延长与熟制度的提高,牛排胶原蛋白纤维组成的肌膜不断收缩,肌原纤维结构逐渐变得紧密与不规则,暗示适当延长烹调时机可使各熟制度牛排的保水性与嫩度更佳,与烹饪损失率及质构特性的结果一致。因此,我们建议生产者选用排酸120h及以后的牛肉进行相关牛排产品的制作,以保证牛排的嫩度与多汁性[4]。

 

  二、腌渍处理的研究

 

  日常烹饪时,如果购买的是原切牛排,在家庭制作时可以预先在牛排上洒盐、黑胡椒粉,抹上油,腌制一小时或以上。那为什么要在牛排上淋油呢?是因为油渗入到牛排里,之后煎的时候油会一起加热,就容易熟。

 

  在工业生产调理牛排时,周秀丽[5]等人研究得出最佳腌制液配方:食盐添加量为1.5%,复合磷酸盐添加量为0.15%,料酒添加量为4.0%,木瓜蛋白酶添加量为0.3%,香辛料添加量为0.8%。应用此配方腌制的调理牛排色泽鲜亮,口感风味极佳,且营养卫生,适合工业化生产。

 

三、烹调用油的研究

 

  保水性是牛排食用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可以简单理解为保水性越高,牛排越嫩。研究人员用橄榄油、色拉油和黄油三种食用油对调理牛排进行煎制实验,黄油处理组的烹调损失率和加压失水率最高,色拉油处理组次之,橄榄油处理组最低。不易流动水含量P22 的大小依次为:橄榄油处理组﹥色拉油处理组﹥黄油处理组,而自由水含量P23 的大小则为:黄油处理组﹥橄榄油处理组﹥色拉油处理组。

 

  综合考虑,黄油、色拉油、橄榄油三种食用油煎制调理牛排的保水性为:橄榄油处理组﹥色拉油处理组﹥黄油处理组。

 

四、熟制温度

  熟制温度的增加导致熟肉率的降低以及蒸煮损失、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的增加,使肉质变差,由此可见熟制温度越低,煎制牛排的质构特性越好,牛排越嫩,熟肉率越高,效益越高。然而低熟制温度(45和60℃)的牛排的风味和总体可接受性明显低于高熟制温度(72~100~℃)的牛排。因此,为了保证牛排适当的嫩度和风味,建议80℃为最佳的牛排熟制温度。

 

  不同的牛排,自然会有各自对应的烹饪方法:低温慢煮、烘烤、煎烤等。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更合适的办法。比如烤牛排,通常餐厅扒炉的温度会控制在350℃左右, 但由于莫尔顿尊重传统美式牛排采用高温的烹饪方法,所以烤炉里面铁管的温度在420~530℃之间,以确保能在1 min 之内快速锁住牛排的汁水。

 

03、牛排最后,在烹饪牛排过程中有7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8]:


  第一,如果牛肉刚从冰箱里取出,务必先在常温处静置30 min;

 

  第二,大火热锅时,一定要让它达到一定温度,建议把手放在平底锅上,只有感觉到热气冲着你的手,那么才可以往锅里放一点橄榄油、胡椒粉等;

 

  第三,把大火转为中小火后,分别把两边各煎4 min(一面煎完换一面,翻一次就够了,不要翻来翻去),当翻面的时候,可以在锅里加一小汤勺的黄油,一来让锅降温,二来会有香味,如果再放一点点迷迭香,香气就更浓些。但要记住了,只要是一个好的牛排,就不会用太多的调味料,不然吃不到真正牛排的味道。

 

  第四,煎好之后,把牛排静置3~4 min,再放上盘吃,“温度需要时间渗进牛排里,所以不用担心牛排会变冷。”


  第五,如果是煎牛柳,那么就需要煎一下侧面,西冷也要把它的脂肪煎一小会,这样就会很香,而且由于脂肪跟肉之间有点筋,等筋熟了就会有一种咀嚼的口感,否则筋太生就咬不动;


  第六,出锅前,如果家里没有烤箱,就可以放到一个网上静置一下。比较直接的是,把牛排与锅一起离火,让其静置1~2 min;

 

  第七,建议牛排在15 min 内吃完,否则等它开始冷却时,它的脂肪会再次凝固,从而影响牛排的口感。其实,为了保持牛排的温度,可以先把家里的碗碟加热,然后再上盘。

 

 

 

文章参考文献:

 

  [1] 刘小波,马纪兵,王建忠,张丽,郭兆斌,余群力,魏晋梅。 不同熟度重组及调理牛排食用品质差异分析。 食品与发酵科技。 第54 卷(第6 期) Vol.54,No.6

 

  [2] Asurla. 做正宗西式牛排。 厨技交流


  [3] 周秀丽,董福凯,查恩。调理牛排腌制液配方的响应面优化及其品质测定。食品工业科技

 

  [4] 许文广,史德建。 西餐烹饪中美式牛排煎烤技法探析。 工艺技术

 

  [5]顾千辉,李雪蕊,徐宝才,李聪。 烹饪工艺对调理牛排品质影响的研究。肉类工业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设计、装修、施工一条龙服务
  • 找厂房
  • 找施工
  • 找服务

专业技术团队建厂设计整体解决方案

专属一对一客服为您提供免费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可以通过电话与我们联系

4008-715-360
找厂房
厂房信息
仓库信息
土地信息
园区信息
找设计
建筑设计
园区规划
工艺设计
消防设计
设计案例
设计资讯
找施工
建筑工程
钢结构工程
净化工程
机电工程
环保工程
产业园建设
暖通空调
EPC总承包
厂房建设
找技术
生产许可
安全环保咨询
运营咨询
知识产权
软件开发
建筑设计资质
新闻资讯
找设备
食品加工
肉类机械
食品通用
商用厨房
食品包装
检测仪器
建厂材料
找代工
食品加工机械
肉类机械设备
食品通用设备
商用厨房设备
食品包装机械
食品检测仪器
建厂配套材料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市场分析
行业标准
技术资料
法律法规
设备资讯
生产运营
行业专题
厂房专题
设计专题
工程专题
咨询专题
设备专题
食品专题
代工/贴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