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参行业企业利润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行业中规模较大,且企业经营产品中海参加工技术较强的企业,如獐子岛、好当家等,企业海参业务毛利率虽下降幅度较大,但仍能保持盈利状态;行业中,海参加工技术相对薄弱的企业,受大环境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不仅大幅下降,甚至如ST东洋企业一般,因之前中国国内销售渠道开发较晚,2020年,企业出口业务受限情况下,企业海参业务出现亏损状态。
海参,属海参纲,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中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
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以及抗肿瘤等作用。随着海参价值知识的普及,海参逐渐进入百姓餐桌。生活环境决定海参品质。
在我国,海参是一个重要的渔业产业,目前年产值已超200亿元。近几年,海参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虽然价格较高,但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市场对海参需求量不断增加,使海参的养殖面积和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带动从生产、科研、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使地方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质的飞越,国内人均GDP也不断地刷新着记录。GDP的提高意味着老百姓有了更多可支配金钱,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养生和健康的关注,而这自然就带动了滋补行业。以海参行业为例,2020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刺参养殖产业年产值已近600亿元,而这仅仅是国内海参年产值。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指出,“提升水产供种能力。以鱼、虾、蟹、贝、藻、参为重点,适当兼顾两栖爬行类等其他品种,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国家层面第一次把海参与传统“鱼虾贝藻”一起列为水产种苗繁育的重点。
根据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统计,2021年全国海参产量大约16万吨,其中山东6万吨,辽宁5万吨,福建3.5万吨,河北1.5万吨。预计2022年全国海参产量将维持在16万吨左右,其中山东5万吨,辽宁4.5万吨,福建4.5万吨,河北2万吨。其中山东、辽宁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池塘养殖以手捡苗为主,成品产量减少,而且近几年海参出礁晚,回礁早,采捕量减少,由于大连网箱将有50%以上清理,因此网箱越冬成品海参产量不会有大幅度增长。福建霞浦等地今年苗种采购量有所增加,苗种质量普遍提升,虽然前期长势很好,但春节过后持续降雨导致缩水严重,平均翻倍率仅为1.2倍,因此产量维持在4.5万吨。河北去年棚参采购量增加,2022年棚参产量有所提升。海洋牧场底播海参产量收获量一直没有显著增长。
根据市场调控,其企业鲜参销售均价呈现整体上涨态势;2021年,好当家鲜参销售均价达146.29元/千克,同比增长近9%,复合上涨3.5%左右。好当家企业鲜参产量在中国海参生产企业中已属于较多的,但2017年至今,该企业海参年产量仅占中国海参总产量的0.4%-0.6%左右。说明在中国海参行业中,海参养殖来源广泛,中小海参养殖加工企业、养殖户数量众多,行业内竞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