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发布中期业绩:上半年营收超167亿元,继续创新技术投入。8月30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底捞”)发布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总额167.64亿元,同比下滑16.6%,净亏损2.67亿元,去年同期盈利0.97亿元。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共有1435家海底捞餐厅,餐厅总数净减少162家,平均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3.0次/天下降为2.9次/天。上半年累计接待顾客高达1.46亿人次,顾客人均消费也从去年同期的107.3元升至109.1元。
今年6月中旬,海底捞建立社区营运中心,以“外卖+社群+直播+线上商城”的社区营运模式,专注于堂食服务之外的多元化餐饮服务创新。另外,海底捞持续通过洞察多元化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者沟通能力。通过大学生折扣福利、儿童餐创新、海底捞玩具、节日营销、私域运营等方式,链接线上线下多渠道打造用户生态,不断增强会员对品牌的粘性。今年 3 月,海底捞对外宣布在线注册会员数破亿。
业界人士称疫情好转叠加海底捞积极控制租金和运营成本举措下,海底捞业绩质量有望上一个台阶。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分析及2022年市场前景预测》显示,2021年,全国餐饮收入46895亿元,与上年相比由负转为正增长18.6%,两年平均下降0.5%,尚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水平。
2021年8月,重庆火锅品牌“周师兄”拿到的过亿元A轮投资;同年6月,“巴奴毛肚火锅”被曝即将完成超5亿元新一轮融资;2022年1月,重庆火锅直营品牌“珮姐”宣布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2022年6月,鲜卤牛肉火锅品牌“牛爽爽”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聚焦主业的差异化打法,相比于老玩家的“守正”,新势力更擅长“出奇”。面对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新势力的火锅餐饮商家的一大法宝就是“做准定位”,占领某一细分品类或在经营上寻求创新,通过寻求异质化将是火锅餐饮行业的长远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楠火锅成为火锅赛道净增长排名的第一名,净增长226家,门店数达到了250家。年轻化而言,楠火锅胜在特色与品牌,在流量平台运营的相当不错,它在抖音上有200w+粉丝,视频总播放量超10亿,在大众点评、小红书上也常见其探店笔记刷屏。
今年2月初,火锅新势力巴奴曾被爆出,北京市场翻台率已达到5.66次/天;通州万达店也创下北京市场的最高翻台率7.9次/天。这表明,火锅市场玩家和竞争格局正在出现激烈变化,火锅新势力正在挤压海底捞等成熟品牌的生存空间。从产业逻辑推演,这必然会带来对海底捞的开店策略和规模效应等系列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火锅店行业市场的CR5仅为5.5%,强如海底捞,按营收规模来看,其2020年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过5.8%。而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餐厅捞王,也仅仅占有1.7%的市场份额。
作为二级赛道,火锅产业也有自己的特殊属性。2021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98亿元,第三方机构依然对未来增速保持乐观判断,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除2020年外,火锅的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比其他餐饮行业,它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