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又名替餐、代餐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代餐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代餐粥等。代餐除了能够快速、便捷的为人体提供大量的各种营养物质外,具有高纤维、低热量、易饱腹等特点。如利用魔芋为原料生产的鲜花派、五谷杂粮辗磨的杂粮粉。
代餐行业市场潜力 代餐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在电商平台上,代餐食品种类繁多、价格多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食品销售火热,但也有消费者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和宣传真实性。为迎合消费者减肥需求,很多饮料喜欢以“0糖0脂0卡”“低糖低脂低热量”为广告语,代餐食品同样如此。
实际上,营养不均衡、营养成分标注不明、配方不科学、夸大宣传等问题,在代餐市场广泛存在。对此,营养健康专家提醒,目前市面上不少代餐食品并不真正具有减肥功效,它们只是起到帮助消费者节食的作用。
代餐食品在中国尚处于新兴行业,但在市场在已呈现出较强的消费势态。代餐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方便、低热量食品的需求,但消费者还需要加强对代餐食品认知度的提升;品牌则应当精准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在功能和安全性上做出保障,以提升用户黏性,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代餐市场的火爆离不开“颜值经济”的推动,其中新生代消费者的贡献不菲。而随着一众食品行业龙头、零食大咖、网红新秀企业竞相入局,代餐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更加激烈的“下半场”,寻求差异化或是大势所趋。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2-2027年中国代餐行业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投资盈利预测报告》显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饮食生活和身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低热量、易饱腹、高纤维等特征的代餐食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代餐食品主要包括奶昔、鸡胸、全麦面包、麦片、能量棒、控卡正餐等品类。随着代餐食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市场的消费力得到充分释放,但国内代餐市场规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市场快速增长,吸引大量资本涌入。统计数据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本投向代餐行业的热度仍然不减,共发生19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近10亿元。在资本促动下,新兴代餐企业、品牌扎堆出现,2019年我国代餐品牌为2837个,到2020年则增加到3540个。
代餐食品行业将迎来新发展春天。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以来,轻食代餐市场投融资事件超过20起,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其中包括王饱饱、ffit8、鲨鱼菲特等代餐食品品牌。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我国代餐市场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接近70%。去年我国代餐市场规模超过470亿元,预计2021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将达924.3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1321.8亿元。
数据显示,46.9%消费者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购买代餐食品,而商超、专卖店、代购也是消费者主要购买渠道之一。由于消费者多为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群体,因此商家可以借助小红书、抖音、快手、知乎、B站等内容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内容宣发,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心智。